如何設計讓人驚喜的故事?你一定要會的「伏筆3步驟」

如何設計讓人驚喜的故事?你一定要會的「伏筆3步驟」
文章目錄
   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
    Scroll to Top

    三流的講者靠說理、二流的講者靠敘述、一流的講者靠伏筆。伏筆是一種說故事的高階技巧。伏筆就像是魔術師,明明表演開始前,他捲起袖子,張開雙手,讓你仔細檢查。但下一秒,他還是從手裡變出一朵玫瑰,讓你驚奇不已。

    電影《靈異第六感》怎麼利用伏筆讓你驚喜?

    到底什麼是伏筆呢?簡單來說,就是把故事的「因果關係」拉成「龍鬚糖」。先讓你嚐了不起眼的「因」,等你最後吃出「果」的美味,才發現原來,你早就吃過龍鬚糖了。因此,伏筆是一種「設計過的因果關係」

    有部電影,我小時候看過,直到現在都還記得,這部電影叫《靈異第六感》

    故事在講有位心理醫生麥爾康,總是助人走出困境,直到有一天,有個治療失敗的患者,闖入麥爾康家中,先對他開槍,然後在他面前舉槍自盡。麥爾康對此一直很自責,直到遇到另一位患者柯爾,他決定要全力幫助這個男孩。麥爾康發現,柯爾的問題來自於他有陰陽眼,飽受鬼魂困擾。於是麥爾康花了大量時間開導柯爾,甚至忙到連太太都冷落自己。終於,在麥爾康的努力下,男孩慢慢走出陰霾,接受自己擁有陰陽眼的事實。

    接著,重點來了。男孩最後告訴麥爾康一個驚人的真相:原來,麥爾康其實是鬼魂!

    你說:「這太扯了,怎麼可能?」

    不!整個故事都不斷在暗示你了。首先,患者曾對麥爾康開槍,所以他那時就已經死了;再來,小男孩看得見鬼,所以看得見他;最後,並不是太太冷落麥爾康,而是太太看不見他。

    是不是很震撼呢?這就是伏筆的威力。那麼,要怎麼設計伏筆呢?

    【延伸閱讀:如何塑造故事人物?記住這個故事公式「內在6角色」!

    伏筆設計第一步:讓「線索」在故事一開始就出現

    很多人說故事,怕觀眾聽到線索就猜出結局,所以東躲西藏,不敢講線索。其實,這是錯的,你必須一開始就把線索講出來,才能讓觀眾有足夠的時間淡忘他。

    伏筆設計第二步:利用「誤導」或「延遲」帶聽眾繞路

    伏筆法的關鍵就在這裡,故事因果本來是直路,但你用伏筆把他變成彎路,帶著聽眾繞。怎麼繞呢?方法有兩種:誤導和延遲。「誤導」指的是你讓聽眾曲解前面的線索,例如麥爾康以為是太太冷落他;「延遲」指的是你擱置線索,繼續講故事,讓聽眾慢慢淡忘線索。

    伏筆設計第三步:引爆「結局」,回溯伏筆

    伏筆法的結局,通常是聽眾以為是A,但你卻給他B。他們在吃驚之餘,才發現其實前面已經不斷暗示結局是B,是他自己誤以為是A。如此以來,他絕對會對你的故事印象深刻。

    【延伸閱讀:如何設計故事大綱?你得知道「英雄旅程12步」

    劉軒冠軍演說「勇者敢言」的伏筆設計

    伏筆法有多厲害?知名演說家、作家劉軒,就曾用這招贏得演說冠軍。那時,比賽主題是「勇者敢言」,劉軒是怎麼說故事的呢?

    「那年,我念大學,在學生餐廳有個賣壽司的叔叔,他沒賣完的壽司都會放在透明冰箱裡。那時,我一個朋友就跟我說,那是壽司叔叔賣不完的壽司,可以去拿來吃。我很疑惑,就問他:『壽司叔叔有說能拿嗎?』我朋友說:『他是沒說,不過賣不完,我們不拿不就浪費了嗎?』我覺得有道理。有次,我就趁著沒人,跑去拿冰箱裡的壽司。結果被警衛抓到了,他打給壽司叔叔,並把電話交給我,要我跟壽司叔叔解釋。壽司叔叔問我:『你有沒有要偷我的壽司?』我承認說:『有,因為肚子實在太餓。對不起,我錯了。』壽司叔叔告訴我說,那些沒賣完的壽司,其實是要拿去送給流浪漢的,我才恍然大悟。但壽司叔叔決定原諒我,因為我坦承認錯。就這樣過了十多年,有天,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,我有個大學同學,因為在公司作假帳,被捕了。他就是當年叫我去偷壽司的那個同學。」

    (劉軒冠軍演說「勇者敢言」)
    【延伸閱讀:如何開始故事創作?試試皮克斯的「故事9句話」
    如何設計讓人驚喜的故事?你一定要會的「伏筆3步驟」
    (如何設計讓人驚喜的故事?你一定要會的「伏筆3步驟」)

    總結:種下故事伏筆,讓驚喜開花

    你注意到了嗎?劉軒先拋出「線索」,就是那位「同學」;再利用「延遲」擱置同學,講自己被抓的故事;最後再回過頭來,引爆「同學被捕」的結局。快去試試看「伏筆法」吧!你儘管種下因果,然後靜靜地,等待驚奇開花。

    【推薦延伸參考資料】
    
    1.伏筆 / 維基百科
    
    2.【寫作教學】小說寫作技巧懶人包(6)-伏筆&頭尾關聯 / 李洛克 
    
    3.《故事學》歐陽立中著 / 國語日報出版社

    暢銷作家、爆文教練、演說專家。

    一路以來,因為「寫作」而被看見,大量出書、接案、開課;因為「演說」而被聽見,受邀演講、主持、評選。

    更多精選文章
    Scroll to Top